為山立傳14 – 丹大山~一度空白化外之境

孤絕的化外之境

丹大山,標高3325公尺,列屬中央山脈南三段,行政區劃屬於南投縣信義鄉與花蓮縣萬榮鄉、卓溪鄉交界,立有遭嚴重破壞的森林三角點一顆,百岳之一。

丹大山與東郡大山一樣,日據時期來不及詳測就戰敗撤退了,這一帶一度為空白的化外之境。這兩山說是荒遠偏僻的大山,一點也不為過,深藏千山萬水間,看一眼都不容易,加上丹、郡山區原住民村落、步道錯落分布期間,村落原住民保守兇悍,守護家園不遺餘力,測量人員不易到達,加上早期測量科學不發達,日據時期,東郡、丹大山區的地圖,位置、標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,直到民國81年,地圖方才繪測完整確認。

丹大山也是標準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山岳,東西兩邊陡峭如崖,遠望如屏展開聳立眼前、南北兩端長嶺狹瘦如牆,數個山塊隔鞍攅吋累積,遠望形如小型的地壘突起,丹大山就高高在上,非常醒目,這山列上最具威儀的大山。玉里東來縱走南三橫斷,多數人得第四天才能登頂,無疑是攀登困難度頗高的百岳,因群山眾嶺環繞,很少單攻,多是長程縱走。

千迴百轉一大山

丹大山位於中央山脈南段主脊,秀姑巒山以北這一帶,南由馬博拉斯山首轉向東、來到馬利加南東峰,二轉折歸北、抵義西請馬至山又三折向東、丹大山四轉向北,終於乖乖直直北向直行了,這三折四轉的,我頭都昏了,也造就東郡、丹大山,這一帶錯綜複雜、千山萬水的壯麗地景。

百岳興起後的年代,丹大山區更是高山最多、百岳最少的區域,而且地形險阻複雜,水文交錯曲折,缺乏廣闊柔媚的大草原,只有粗曠險峻的山容,令人望而生畏,又走一趟縱走動輒10天以上,可說是縱走困難度較高的百岳,但登山者都有體認~想完登百岳,這一關乃必要的,硬著頭皮,也得走一趟,因此,丹大山路上~僅限到此,並不孤寂。北上關門山的大南三與義西請馬至南下的烏妹浪胖山,就不一樣景況了,這兩路段,因無百岳山頭,而倍受冷漠。丹大山列東有倫太文山列與之平行,西有斷稜東西、九華一路迤邐相隨,是極度冷門又艱困的縱走行程。

圖1:丹大山列橫展如屏-攝於裡門山

丹大山到六順,稱號大南三縱走,水平距離14K,以丹大山為盟主,如屏南北展開在眼前。這長稜間無百岳山頭,倍受登山人冷落,忝為中央山脈主稜,實則此稜是值得走上一回的。此稜由四個山塊地壘組合,南端丹大山、大小石公、關門山、經關門北山達六順山,其中以翻越關門北山最艱辛。

圖2:東-攝於丹大東峰

老郭的丹大-東郡橫斷,前三趟都直接幹上無雙,懼無雙山千餘公尺陡坡,1992起經國勝工寮,循丹大東稜三天越丹大山,到1998第七趟止,共四趟,再而,東峰稜採礦道棧道損毀(差一點摔死),2001才轉太平溪西源。從丹大東峰稜攝丹大山,丹大山展現另一風情,馬鞍狀丹大山,令人讚賞。

圖3:西-裡門山攝丹大山.南北翼展如屏

從裡門山攝丹大山。南北縱貫的中央山脈諸山,東西兩方向看,均是南北翼展如屏,也可知丹大山稜落差不大,只是,縱走其間極盡崎嶇顛躓難行。

圖4:南-攝於內嶺爾山叉路

日暮斜光,道盡東西兩側峭削如崖的險峻,黑影的刻劃,粗曠的山容令人望而生畏,盡顯稜線之美。 丹大山山勢之雄偉、光線之粗曠,構圖之精準、印刷之神美,再再震撼人心,大嘆真是視覺的享受呀!荒遠山區如是6*6作品,真佩服那有心的拍照者!1994年,正是經驗與體能顛峰期,揹著十來公斤攝影器材,帶隊縱橫百岳名山,夥伴們的加持,一點也不累,拍回來就擺著。拍下來,只是作品的第一步,伯樂才是關鍵人物,眼光才是決勝的判別。

圖5:北-關門山攝.鐵杉霧林帶

從關門山攝丹大山。這角度是我唯一欠缺的,2020年大南三轉北三終於補齊了。絕對不一樣的視覺角度,不一樣的前景,付予丹大山另一種生命體驗。所有影像構圖原則都是這樣,霧來遮蔽雜亂,突出主角,霧來還有個關鍵好處,霧,增加了樹林深度感,跨過山腰,丹大山就直接高高在上的唯我獨尊了。

圖6:天光雲影-丹大東峰令人錯愕的大眼睛

實際情況是︰往昔丹大山頂,可以遙望到的丹大東峰大眼睛狀水池,2020.11經過時已乾涸,幸好路徑再往東,老天爺於距舊池20分鐘,闢建這新的水草豐足營宿點,令人錯愕的28年河東河西呀,依現場觀察,水淹青翠草地,這池也夠大夠深,應該不易乾掉,現時為大水期,映著天光樹影,景美水甜,空靈毓秀的泛著迷人丰采。

圖7:六順回攝丹大山-縱貫山列

丹大到六順為南北的縱走,參差稜線分辨出相異山塊,數天來的愉快縱行,點滴呈現眼前,這樣的回憶,爬山人真是幸福!(草山摩即就嚐盡苦頭了,爬山人的宿命吧)…終於完成了空置好幾年的丹大山。六順山回顧丹大山-六順山稜線,這檔剛好角度錯落有致、層次分明的清楚瞧見、分辨三大山列-丹大、大小石公、關門山列。

人文

圖8:人文-中央山脈的古道遺跡

清代1886年開闢的關門古道,光復林道入,登倫太文山越倫太文溪,登中央山脈主稜-關門山,經華表遺址,過關門西峰、加年端社出地利村。百年孤寂的關門古道,上抵中央山脈的片段,尚保有的寬闊路基、石階,令人引發思古幽情,尤其薄霧瀰漫的當下,深邃不可預知,一如那悠悠歲月,然而,如那悠悠歲月--也只不過百多年。

展望

圖9:展望-1-北天浩瀚

丹大山地形地貌既然那麼複雜,山脈稜線也三轉四拐的曲曲折折,當然造就水文風景多樣可觀。南方秀馬遠及關山、北方南三主稜為主角,遠及雪山山脈、東邊是來時稜-阿屘那來延及倫太文山、西更是大山大水的東郡大山山塊了。

增圖1:展望-2-北望.大小石公.關門關北.最左六順丹大稜攝

圖10:展望3-右阿屘左到倫太文山

我們從瑞穗林道入山,首登阿屘那來山,循自己規劃的支稜航跡下太平溪東源,尋著丹大東稜舊路登上丹大山。東源登丹大山,1992~1998六年間,由此帶隊縱走南三橫斷四趟,22年間此徑也形同廢了,路標路基完全消失,僅憑些許印象、抓著方向摸索前進。

增圖2:丹大東峰展望馬鞍狀的丹大山。

增圖3:1998.06.2丹大東峰攝丹大山泛紅滿山紅毛杜鵑。

增圖4:南-攝於內嶺爾山叉路2

本篇原刊載~台灣山岳155期;同步發表在老郭臉書,歡迎來留言交流討論

Author

關於攝影,即不用也不會一些技巧,驚覺自己是登山人而不是攝影者,乃以登山人的眼光與感覺,拍攝當下所見,但為表現質感,我用哈蘇,甚而林好夫;為晨昏光影,我會趕早摸黑,常而紮營山頂;為等待那決定性的一瞬間,我會佇立強風中,堅定的忍受冰霜凍寒;為畫面的構成,看書、看展,摸索觀摩,不斷思考檢討;為時空的淘取,而修練內在美的文學養成。 向高山尋求人文的東西,挑戰將有多高,那裏盡是美麗風景,誘惑你的眼光,啟蒙你的心思,身處大山大水,只管溶入享受吧!放鬆心情,用眼去看,用心去想,心眼契合處,乃無窮天地,用耳去聽,用鼻去聞,綠野清風,都是有味道的,用身體去感覺,豁然開朗處,即是人文最迷人之處。 探索山所帶給的人文哲理,而人文,乃所有稱之為藝術的歸宿,有了再出發的方向,為台灣高山走天涯的行腳是不會停止的。

error: 本站內容為郭英豪版權所有,禁止複製使用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