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山立傳1 – 玉山

這是我在台灣山岳復刊的第149期刊登的”為山立傳”五岳三尖之首部曲​

玉山標高3952公尺,一等三角點,論山容講氣勢,都是台灣五岳之首,百岳翹楚,更是東北亞第一高峰,千譽眾寵,集於一身。位於嘉義、南投、高雄三縣市交界點,十字形高聳主稜為台灣最高屋脊,玉山主峰就座落這十字稜中心點。

主峰輻射十字稜,稜線雄偉,氣勢磅礡,四方位有東、西、南、北峰環繞,峰峰皆具獨有特色,外圍還有北北峰、東小南山、南玉山、小南山、鹿山與前峰,等等副峰與主峰遙相呼應,宛如眾星拱月般的氣宇非凡,襯托出主峰王者之尊。

00-玉山山塊1-東--飛鵬展翅-攝於南大水窟山

最高屋脊稜線,南北一字排開,這長長稜線是為台灣最高屋脊,最低點都有3650M高度,有哪條稜線比我高! 玉山山塊雄踞中央山脈西南一隅,山塊地壘基盤寬廣,長嶺綿亙,自成一格的睥睨四方。

00-玉山山塊2-西-最親民角度-新中橫公路攝

舒舒服服車車載著您,臥躺車內,這是文人雅士最容易親近觀賞玉山的角度,因此,早期畫家多呈現這角度的玉山。 此攝點較靠近北峰與西峰,因此主峰反而變小了,但她尖銳山形,酷似馬特洪峰,與人深刻印象。

玉山具連結團眾的崇高號召力,她是台灣人心目中的聖山,心裡中、感情上,象徵著台灣的母親。近十幾年來的玉山顯學,激起國人發誓玉山為有生之年必登的聖山,甚至連政治人物也爭相踏臨,以確認與這塊土地的認同與親近感,更有許多日、韓、歐美人士不遠千里專程而來,以一親芳澤為榮。 玉山主峰山容高峻,四面皆是峭壁危崖,南北兩側是千仞崩稜,西側絕壑深溝,東側則是碎石陡坡。玉山無論山容或山勢,皆最具令人津津稱頌之美。

00-玉山山塊3-南-攝於雲峰

這主題採遠攝標的山岳,以四方所呈現的不同角度,表達完整山塊的連稜視野。以色塊、黑影,前中後寸寸堆疊,玉山山塊雄壯魁武稜脈,睥睨天地間。 縱走在南二段長長稜線裡,玉山山塊不斷變化隊形,讓人應接不暇。

00-玉山山塊4-北-悠悠含氤-攝於東郡大山

天際線上,悠遠的玉山山塊伴著氤氳浮雲,那麼高遠藐然矗立天邊,冰清玉潔的玲瓏透徹,一副凜然不可侵模樣,果然是福爾摩沙的聖山。

玉山四季分明,春來新綠,馬醉木、杜鵑花開;夏雲氣勢洶湧翻滾谷間稜間;秋來金黃艷紅染遍山坡;冬至耀眼藍天中,粉妝如玉。

00-北攝玉山星空-攝於玉山主峰-有月光的夜晚

這星空照充分說明了玉山山塊北方溪谷與山脈分布。右兩邊眾多支稜匯集流入陳有蘭溪,左沙里仙溪雲海蔚蔚,淹沒沿線村落,遠方都市反射出的燈光,映照雲海五顏六色,兩溪匯流於東埔一鄰。 玉山北峰一路北行,沉沒雲海中,郡大、西巒突起緊貼北峰稜,陳有蘭溪右,眾山攢集累積,是為台灣山岳偏遠心臟區。

00-玉山展望-西-攝於玉山主峰-峰峰相連到天邊

玉山觀賞日落,是很難得的經驗,除了得摸黑一小時多回排雲山莊,山頂四季都冷冽凍寒。左邊中央山脈關山領銜的南一段,遠及北大武山,左與中間溪谷俱是荖濃溪流域,正中的小南山後面,排列著新望嶺山等諸南部山群,右隔著楠梓仙溪即是阿里山山脈了。

玉山垂直高度分跨四種不同氣候型態,孕育出各類珍貴動物與植物,玉山之名,更榮膺眾多高山植物冠名之最。

00-玉山頂植物-1-攝於玉山主峰-迎客柳

這一棵就生長在玉山山頂石碑下方,垂直石壁縫中,匍匐迸出的木本楊柳科植物~玉山柳,一枝獨秀點綴著一片綠意,令人歡喜讚嘆。 玉山峰頂溫差大、風勢強,冬季又積雪,環境實在太惡劣,這一棵得天獨厚,是老天爺供養的。冬季綠葉落盡,看起來根本就是枯枝,春天喚醒了他,初春萌芽苞,晚春花開,盛夏綠葉漾然,展現強勁生命力,秋來葉黃,冬臨葉落全株枯萎,完成年年生命循環,您隨時爬到玉山頂,四季他以不同面貌迎接您。主稜百公尺間,還有幾棵玉山圓柏。

00-玉山頂植物-2-攝於玉山主峰-臺灣人精神

他就生長且花開在玉山山頂,忝為活生生最高點草本植物,當然就稱之玉山籟蕭,阿不然哪! 尼泊爾,距離太遠,玉山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~~冠名玉山天經地義,(他本名就是玉山籟蕭),生育地所處環境、生長過程、花開歷程到全株枯萎,再再符合臺灣人精神〜堅忍不屈,枯而不凋,耐旱耐操,還能雍容華貴。

玉山峰頂為碎裂崩解的赤褐色頁岩構成,草木皆無,如是惡劣環境,蕞爾之地,竟能花開這麼柔弱纖細花蕊,雖說他是陽性乾生植物,也不可謂不是生態奇觀,爬了一輩子玉山,也僅僅看過這麼一次。他也告訴我們~當年春雨豐沛,且春來日照持續強烈。

玉山自古以來,即是山腳下布農與鄒族共同的聖山之一,就是居住在平地者,也認同玉山是當代臺灣象徵之一。

00-清.郁永河說的,誠然不假,奇萊北峰頂攝-玉山在萬山之間

清.郁永河《蕃境補遺》記載:玉山在萬山之間,其山獨高,無遠不見,誠然不假。奇萊北峰距離玉山上百里,跨越千山萬水,玉山具體而完整的呈現遙遠天邊。

本篇同步發表在老郭臉書,歡迎來留言交流討論

Author

關於攝影,即不用也不會一些技巧,驚覺自己是登山人而不是攝影者,乃以登山人的眼光與感覺,拍攝當下所見,但為表現質感,我用哈蘇,甚而林好夫;為晨昏光影,我會趕早摸黑,常而紮營山頂;為等待那決定性的一瞬間,我會佇立強風中,堅定的忍受冰霜凍寒;為畫面的構成,看書、看展,摸索觀摩,不斷思考檢討;為時空的淘取,而修練內在美的文學養成。 向高山尋求人文的東西,挑戰將有多高,那裏盡是美麗風景,誘惑你的眼光,啟蒙你的心思,身處大山大水,只管溶入享受吧!放鬆心情,用眼去看,用心去想,心眼契合處,乃無窮天地,用耳去聽,用鼻去聞,綠野清風,都是有味道的,用身體去感覺,豁然開朗處,即是人文最迷人之處。 探索山所帶給的人文哲理,而人文,乃所有稱之為藝術的歸宿,有了再出發的方向,為台灣高山走天涯的行腳是不會停止的。

error: 本站內容為郭英豪版權所有,禁止複製使用!!